发布日期:2018-01-02
本报12月27日讯(记者孟凌云)盛世著华章,文坛逢盛事。今天,由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吉林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认识“吉林文笔”系列活动在中国作协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张志伟出席并致辞。省作协主席张未民向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赠送了新近出版的《吉林文笔》系列文库(10卷)。雷达、吴秉杰、胡平、张陵、白烨、何向阳、李朝全、潘凯雄、梁鸿鹰、王山、王干、孟繁华、高伟、彭程、李东华、杨庆祥、郭艳、刘大先、王国平、刘颋等30多位评论家参加研讨。
与会专家们认为,“吉林文笔”形式多样,内容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学色彩、开放的精神和充盈的气质,正不断建构出吉林文学对新时代的体验与理解。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致辞中指出,在全国文学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举办认识“吉林文笔”活动适逢其时,吉林文学有深厚的创作基础,近年来广大文学工作者以满腔热情进行辛勤而蓄有成效的创作,形成了以“吉林文笔”为代表的魅力独特、成绩卓著的北方文学,希望吉林文学继续发扬大自然文学写作等现实题材创作优势和传统,在新时代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张志伟在致辞中表示,“吉林文笔”的概念酝酿已久。吉林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东北纵深,一直以特有的方式积蓄着、发展着。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有质感的文学作品不断增多,写作特色逐渐突显。“吉林文笔”在形式上是多样性的,有叙事文笔、抒情文笔,有小说文笔、散文文笔等;“吉林文笔”在内容上是独特的,秉承大自然写作传统,以长白山红松为笔,以松花江水为墨,以黑土地做纸,在吉林大地上书写的文学笔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学色彩;“吉林文笔”在精神上是开放的,兼具现实性和文学性,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命的召唤下,在吉林改革开放的壮阔历史进程中,在深入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吉林文笔”在气质上是充盈的,不但写好了吉林故事,还努力写好着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通过本次研讨增强了吉林文学的文化自信,今后我省将持续开展认识“吉林文笔”系列活动,有计划地向全国推介我省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我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吉林文学界独特力量和智慧。
本次活动用一整天时间、分两场研讨了金仁顺小说集《爱情诗》及短篇小说《纪念我的朋友金枝》、王怀宇中篇小说集《小鸟在歌唱》以及高君短篇小说选集。与会专家认为三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展现了“吉林文笔”的“独特而不重复”的时代风貌,既有锐利的锋芒,又有温暖的关怀,以对现实生活的激昂热情、细微体察和精准提炼,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时代变迁,表现出吉林作家对新时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变化的冷静观察和深入思考。
金仁顺研讨摘选
胡平: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胡平:有才气有气质有精炼
金仁顺的小说这样好那样好,最难得的是有才气,才气和基因有关,是一种感受和表达世界的能力,所以不是后天的。当然才气也分种类,有的作家的才气也适合长篇小说,但金仁顺认为自己更适合写短篇,就几乎专写短篇,这就不是才气问题了,是气质问题,这种气质是后天养成的,但也不是可以轻易学到手的。
我第一次读到《纪念我的朋友金枝》时,只读了开头一段,就知道这是篇很有才气的作品。有些别人的作品可能要读完全篇才知道质量如何。这一段写金枝说自己爱袁哲,一直说不断地说。一个女孩,当着大家的面就盯着一个男生看,说要把他“烤熟”,一个人物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一共100多字,这种效率是一些作家写1万多字也达不到的。
一个短篇不管故事多好,哪怕只有三四千字,也不全是故事,细部还是要靠细节和语言,语言是最细的细节,金仁顺的成功相当一部分靠用词造句,她用的许多字眼非常准确,准确到让其它词汇都不算数的程度。比如金枝减肥以后,她的手,手背上那些胖窝窝儿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节一节的骨感美;比如说母亲对女儿说,女儿交往的男人“非常烦人”——这“非常烦人”四个字里,有太多东西了,对母亲的那种心态的披露也太精炼准确了。所以金仁顺是个天生的小说家。
王怀宇研讨摘选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何向阳:元气淋漓的小说
我在王怀宇的小说中看到一种元气,这种元气,无论是写小人物、小事件,还是小动物,都是把它当成生命来写,我觉得王怀宇的小说曾现出了一种生态性。这种生态性在他的小说中确实体现得非常充分。他一视同仁,不管是小鸟、小鸡、小羊,还是人——女孩、抢军帽的少年、交错而过的少女,我觉得这里头都有一种在困境当中,在艰难当中,特别坚强乐观的一种底色。王怀宇小说中写的那种黑色幽默,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气质,写出来又觉得特别健康乐观,写的那种动感特别奔放。这种坚强乐观成就了王怀宇的这种生态性写作。这是我们在王怀宇的小说中应该关注的,那里面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微甜。
高君研讨摘选
张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张陵:现实的冷峻与人性的暖意
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应该有一种明确的道德良知和价值取向,那就是更加关心和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命运,更加注重看到普通人民创造自己美好新生活的理更高的想与力量。高君的小说更多地是以严格冷峻的写实手法选择表现普普通通的平民生活,讲述他们的过日子中发生的波澜不惊却有点心酸的故事,而这种故事背后,都带着深沉的命运感。我们发现,这大多是穷人酸苦的故事。通过对穷人生活的描写,作家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并以一种更为深沉的心态去思考生活。高君对他笔下的普通人注入了深深的同情。这种同情,并不是虚情假意的廉价的怜悯,不是那种我们看多了的高高在上的人文关怀,而是通过努力塑造这些普通人的形象,来实现社会批判的的态度,通过对小人物个性的描写寻找到他们苦难命运用的道德闪光点,写出他们精神中的暖意,从而承认他们的美好人性的价值与力量。
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作家网|辽宁作家网|黑龙江作家网|江苏作家网|浙江作家网|四川作家网|湖南作家网|民族文学网|榕树下|晋江文学网|红袖添香|中国摄协网|中国剧协网|中国文联网|关东诗人网|吉林新诗网|华语文学网|中国散文网|中华诗词网|中国诗歌网|河北作家网|海南作家网|广东作家网|山东作家网|青海作家网|重庆作家网|西北文学网|北京作家网|陕西作家网|湖北作家网|上海作家网|盛京文学网|东北作家网